close

在「不打不成器」的傳統東方教育觀念裡,似乎認為小孩如果不透過父母的強權來加以規範與管教,孩子就會學壞。而現代很多父母也認為,如果不依靠一點「外力」來控制小孩,小孩就會被「寵壞」;如果都不打不罵,完全實施「愛的教育」,就會變成「溺愛」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
 

●先說一下什麼是溺愛吧~

溺愛是指照顧者對孩子的過分寵愛,是一種會阻礙孩子學習獨立的行為。例如過度保護,過分庇護,幫孩子承擔後果,過度關注與干涉。

 

溺愛的成因其實是「對孩子的不信任與不尊重」,因為不相信孩子做得到,所以事事都幫孩子做,也替孩子承擔責任。因為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決定權,而不給孩子嘗試機會,所以變成過度保護。

 

●放養教育不用打罵與懲罰,要如何規範孩子?

我們知道,放養教育即是反對權威的一種教育方式,當權威式教育使用權威來規範孩子不要犯錯時,放養教育則反而鼓勵孩子嘗試錯誤,承擔自然後果並從錯誤中學習,再透過大人的引導,孩子就能知道什麼事情該做與不該做了。而不是像許多人想像的,放養教育都沒有在「教」,更不用說會有溺愛(阻礙孩子學習獨立)的問題了。

 

{關於權威教育(虎媽教育)對孩子的影響,此篇有詳細介紹}→  http://turnrightmom.pixnet.net/blog/post/71484139

 

●放養和溺愛哪裡不一樣?

放養的概念是不干涉與不過度幫忙,並讓孩子學著對自己負責。孩子將能很快地學會自己處理事情。

溺愛是過度干涉,過度幫助,幫孩子承擔責任。孩子將無法學到如何處理問題。

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概念又怎會一樣呢?

 

●以下舉個常見例子來說明權威,放養,與溺愛的不同之處

【例】孩子不愛吃飯,吃飯時只想玩。

 

【權威教育下】規定孩子吃飯時間要吃完飯,不可亂跑,否則用「體罰」、「下一餐就不能吃」「等下就不帶你出去玩」…來處罰孩子。(父母態度是高高在上、強硬,帶有威脅與恐嚇的意念)。

 

【放養教育下】孩子不想吃飯沒有關係,孩子自己決定就好,並了解孩子不想吃飯的原因。吃飯時也可和孩子討論待會家裡沒有其他東西吃了…等的,但絕對不會出現「不然等下就沒得吃」這類「父母決定一切」的權威式(威脅式)話語。如果待會孩子肚子餓來討食物的話,可以依照真實情況和孩子討論,例如「冰箱現在只剩這些東西」、「媽媽暫時沒有要出門,等晚餐再吃飯可以嗎?」「如果真的很餓,我們現在出門買一點麵包吃」(平等尊重,自然而沒有威脅的態度)。

 

【溺愛】吃到追著孩子餵飯「拜託再吃一口嘛」,「不然只吃肉就好」,「不然水果吃一口也好」,餵到最後零食都出動了,孩子總算願意吃了。(過分干涉。父母表面看似處低姿態,其實是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決定權,不相信孩子有自行調整並決定下一餐吃飯量的能力)。

 

●其他溺愛的常見例子

1. 孩子要什麼給什麼→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理解「不是所有東西都得的到」的這件事,並幫孩子推掉了一堂情緒處理課。

2. 怕摔倒而不讓孩子跑跑跳跳,甚至不讓孩子出門→過度保護。

3. 孩子一哭就無所不用其極哄孩子→幫孩子承擔“負面情緒“,剝奪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。

arrow
arrow

    turnright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